乌韭
【本经原文】
乌韭,味甘,寒,无毒。主皮肤往来寒热,利小肠膀胱气。生山谷石上。
【释名】《广雅》云:昔邪,乌韭也,在屋曰昔邪,在墙曰垣衣。《西山经》云:萆荔,状如乌韭。《唐本》注云:即石衣也,亦名石苔,又名石发。乌韭,又名不死草,大叶金花草,乌蕨,蜢蚱参、小叶野鸡尾、细叶凤凰尾、雪仙草。素有“万能解毒草”之称,又俗称“肝炎草”,毒蛇克星,全草可入药。
(资料图)
【产地】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湿地,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且北达陕西南部。形状奇特美丽,作为室内观赏植物。全草或根状茎,可全草入药。
【性味】味甘微苦,性寒,无毒。
【归经】入肝经、小肠经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】具有清热、利湿、解毒、止血的功效,治疗感冒发热、肝炎、风热感冒,中暑发痧,泄泻,痢疾,白浊,白带,咳嗽,吐血,便血,尿血,牙疳,痈肿。
①《峨帽药植》:"根状茎:消火退热。"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全草:止咳。治伤风感冒;外用治九子疡,消肿毒。"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"叶:治热咳吐血,红白痢疾,解毒;外治跌打出血,水火烫伤,疮疡烂肉等证;根:治亦白痢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全草:清热,解毒,利湿。治流感,感冒,咳嗽,扁桃体炎,腮腺炎,肠炎,痢疾,皮肤湿疹。"
【相关治方】
1、治汤火伤:大金花草叶捣烂或研末,冷开水调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2、治痢疾:鲜乌韭全草、鲜水娱蚣全草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3、治肝炎(急性黄疽型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):大叶金花草全草90克,水煎汁分3次服,连服10~15剂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4、治急性支气管炎:大叶金花草鲜叶60克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5、治吐血、大便下血、尿血: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(鲜品加倍)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6、治牙疳:雪仙草根茎烧灰存性三钱,冰片一分。共研细末,搽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7、治对口疮:乌蕨鲜叶,以蜜或盐同捣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8、治乳痈:乌蕨根茎一两.水煎,冲黄酒服;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9、治结合膜炎:乌蕨全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10、治白浊、湿热带下:大叶金花草鲜全草30~60克,捣烂绞汁,加适量米泔水服用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11、治脚癣糜烂:乌蕨全草水煎熏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12、治跌打损伤: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。酒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13、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,或伤口溃烂:大全花草叶,石仙桃叶,共捣烂敷患处。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伤口,能止血,生肌,收口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14、治中暑发痧:鲜大叶金花草叶120克,捣烂绞汁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15、治毒蛇咬伤:乌蕨根茎捣敷并煎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16、治狂犬咬伤:鲜乌韭根茎五至六两,用铜器水煎,空腹服,连服数日。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17、治菜虫药(即雷公蘑、黄柴树根)中毒辅助治疗:乌韭全草五至六两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18、治疗菌痢、肠炎:鲜金花草叶2钱,嚼碎吞服,每天2次;或用50%金花草煎剂10~20毫升,日服3次;亦可晒干研粉,每次6分,日服3次。治疗103例,98例有效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煎汤:15-30克,捣敷;或研末外敷;或煎汤洗。
【禁忌】脾胃虚弱者慎用。久服易伤脾胃。
标签: